首页 >> 学习资料 >> 宣传文章 >>【国标】《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详细内容

【国标】《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Motor vehicle main dimensions measurement method







2019-10-18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2673-1990《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与GB/T12673-199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1章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

——增加了第2章对GB1589、GB/T19514、GB/T29120-2012的引用(见第2章);

——修改了第3章的内容:增加了车辆坐标系(见3.1)、H点及H点测量装置(见3.2)、乘员参考点及参考平面(见3.3)、座椅布置类型(见3.4)、车身设计术语(见3.5)、最大质量(见3.6)、尺寸编码(见3.7)、头部包络和头部位置包络(见3.8)的定义;

——修改了第4章的内容:增加了车辆状态(见4.2)、测量基准(见4.3)、测量仪器、设备改为测量工具的精度要求(见4.4);

——修改了第5章的内容:增加了角度、座椅尺寸、行李箱/货箱容积、H点行程路径尺寸参数的代号及定义(见5.1)、修改了数字分段(见5.2)、增加了内部尺寸后缀(见5.3.1)、外部尺寸后缀(见5.3.2)、行李箱/货箱尺寸后级(见5.3.3)、特殊后缀(见5.3.4);

——修改了第6章的内容:将H136更改为H136-1、将H137改为H136-2、将L127、L128更改为L128-1、L128-2并删除了载荷状况(见6.1);删除了“满载”的载荷状况、将“最大总重”改为“最大质量”(见6.3);

——修改了第7章的内容:增加了“内部尺寸——长度”(见7.1)、“内部尺寸——宽度”(见7.2)、“内部尺寸——高度”(见7.3)、“内部尺寸——角度”(见7.4)、“内部尺寸——座椅”(见7.5)、内部尺寸——H点行程路径”(见7.6);

——修改了第8章的内容:删除了部分载荷状况;“车长”参考了GB1589的相关要求(见8.1);“车宽”参考了GB1589的相关要求(见8.2);修改了“车辆高”的定义并删除了“车辆高”满载的测量方法,“车高”参考了GB1589的相关要求(见8.3);增加了“外部角度”(见8.4);

——修改了第9章的内容:增加了部分载货尺寸测量方法,并对部分载货尺寸测量方法进行了重新编辑(见第9章);

——增加了附录A驾驶员及乘客头部包络及其定位;

——增加了附录BH点行程路径;

——增加了附录C座椅类型的确定方法及L48、L51的测量方法结构框图;

——增加了附录D中的部分附图。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一汽丰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卡达克机动车质量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观致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凯、古晓冈、熊乐、韦乐侠、邢汶平、刘玉波、尹丽华、吴吉霞、于显峰、谢东明、刘鹏、韩建军、程宏美、方朝、赵建红、孙枝鹏、刘钢、冯威、王晖、吴龙龙、苏青瑞、连俊锋、汪建安、吴少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2673-19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主要尺寸的测量方法。

木标准规定的外部尺寸、行李箱/货箱尺寸测量方法适用于M类、N类车辆,其他车辆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规定的内部尺寸测量方法适用于M1类车辆,其他车辆可参照执行。

两拐注:M1类: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载客车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89 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 3730.2 道路车辆 质量 词汇和代码

GB/T3730.3-1992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 车辆尺寸

GB/T19514 乘用车 行李舱 标准容积的测量方法

GB/T29120-2012 H点和R点确定程序



3术语和定义

GB1589、GB/T3730.2、GB/T3730.3-1992、GB/T29120-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29120-2012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车辆坐标系 vehicle coordinate system

由相互关联的三个垂直正交平面组成,用于确定平面、轴、点的位置关系,见图1。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09.png

图1 车辆坐标系

3.1.1 Y基准平面

GB/T3730.3-1992中定义2.4规定的车辆纵向对称平面。

3.1.2 X基准平面 zero X- plane

制造厂规定的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垂直面。

3.1.3 Z基准平面 zero Z- plane

制造厂规定的垂直于Y基准平面和X基准平面的平面。

3.1.4 Y平面Y- plane

平行于Y基准平面的平面。

3.1.5 X平面X- plane

平行于X基准平面的平面。

3.1.6 Z平面Z- plane

平行于Z基准平面的平面。

3.1.7 X向 X- axis direction

平行于X平面法线的方向。

3.1.8 Y向 Y- axis direction

平行于Y平面法线的方向。

3.1.9 Z向 Z- axis direction

平行于Z平面法线的方向。

3.1.10 基准点、线、面 base point, base line, zero plane

制造厂规定的三个或多个实际点、线或面。

3.2 H点及H点测量装置

3.2.1 H点 H-point

在HPM中,HI点是躯干和大腿的旋转中心,模拟人体躯干和大腿的铰接中心,用于座椅实际H点的确定。在HPM-I中,H点是座板总成和背板总成的铰接中心点,位于HPM-I或HPD的侧向中心线上。

注1:在HPM中,H点位于HPM的中心面上,处于该装置两侧的H点标记钮连线的中点。

注2:在HPM-II中,H点也是座垫线与躯干线的交点。当HPM-II适当地放置于车辆上时,无论是CAD还是实际物理装置,H点相对于车辆的位置就作为车辆的基准点。如果座椅被移动,车辆上H点的位置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可调座椅会有不止一个H点位置,而固定座椅只有一个H点位置。

注3:H点通常指臀部点或臀部铰接点,但不精确代表人的臀部关节点的位置。

[GB/T29120-2012,定义3.3]

3.2.2 实际H点 actual H-point

在HPM中,座椅位于制造厂指定的乘坐基准点位置,HPM采用合适的腿长时,在其躯干线和大腿杆中心线的铰接中心处测得的H点。在HPM-Ⅱ中,座椅位于制造厂指定的乘坐基准点位置,HPM采用合适的姿态时,在其座板总成和背板总成的铰接中心点处测得的H点。

[GB/T29120-2012,定义3.3.2]

3.2.3 R点R- point

制造厂设定的设计H点位置,特别指定为R点或SgRP,且满足下述所有要求的点::

a)是用于建立乘员调节工具和尺寸的基本基准点;

b)模拟人体躯干和大腿饺接中心位置;

c)具有相对于所设计的车辆的结构建立的坐标;

d)建立了每个指定乘坐位置的最后面或制造厂指定的正常驾驶和乘坐位置的H点,它考虑了座椅所有的调节状态,包括水平、垂直和倾斜,但不包括用于非正常驾驶和乘坐目的的座椅移动。

3.2.4 H点行程路径H- point travel path

指定乘坐位置的座椅在所有的调节状态(包括水平、垂直和倾斜)下H点所有的可能位置。

[GB/T29120—2012,定义3.9]

3.2.5 三维Ⅱ点装置 three-dimensional- point machine;HPM

用于测定车辆上的实际H点和实际躯干角的装置

[GB/T291202012,定义3.1]

3.2.6 三维Ⅲ点装置-Ⅱ three- dimensional HI- point machine-I;HPM-Ⅱ

新的SAE(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H点装置,用于更加准确地测定车辆上的实际H点和实际躯干角以及其他参数值的装置。HPM-Ⅱ主要的变化是改进了可重复性,使用更加方便,增加了一些附加部件,增强了测量能力,并尽可能减小这些改进对基准点位置和其他测量值的影响,见图2。

[GB/T29120-2012,定义3.2]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22.png

图2HPM-Ⅱ装置

3.2.7 H点测量装置H- point measurement machine

包括三维H点装置(HPM)及三维H点装置-Ⅱ(HPM-ⅢI)在内的,用于测量车辆上实际H点和实际躯干角的测量装置的统称。


3.3 乘员参考点及参考平面

3.3.1 膝关节点 knee point

K点

H点测量装置上大腿与小腿的铰接点,见图2。

3.3.2 小腿线 leg line

在Y平面内,H点测量装置上连接K点到踝点的线,见图2。

3.3.3 大腿线 thigh line

在Y平面内,H点测量装置上连接K点和H点的线,见图2。

3.3.4 躯干线 torso line

在HPM中,头部空间探杆向后紧靠HPM背板时,探测杆的中心线。

在HPM-I中,通过H点和胸部滑动铰接轴的直线,见图2。

注:HPM中躯干线过H点且平行于确定躯干角的背板的平坦部分。

[GB/T291202012,定义3.4]

3.3.5 踝点 ankle point

H点测量装置韩具与小腿的铰接点,见图2。

3.3.6 踵点 heel of shoe;HOS

当乘员的座椅位于R点时,H点测量装置的右踵与压下的地板覆盖层或其他踵部支撑面的交点,见图2。

3.3.7 踏点 ball of foot;BOF

鞋底上,鞋具侧向中心线上离HOS203mm处的一个点,见图3。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26.png

图3 AHP、APP、BOF、 BOFRP、BOS位置图


3.3.8 踝足底线 bare foot flesh line

在侧视图上,起点为过HOS与BOF的连线上距HOS286.9mm的点且与鞋底成6.5的一条直线,见图2。

3.3.9 踏点参考点 ball of foot reference point; BOFRP

脚后跟位于加速踏板踵点(AHP),鞋底放置在加速踏板平面上时,鞋底面垂直于侧向中心线且距加速踏板踵点203mm的直线与加速踏板中心面的交点,见图3。

注:若鞋具与侧面支撑物相交未引起 BOFRP的偏移,则横向位置(Y坐标)和BOF相同。

3.3.10 加速踏板踵点 accelerator heel point;AHP

当踝角为87°,鞋具放在未受压加速踏板平面上,鞋后跟与压下的地板覆盖层的交点,见图3。

注:若鞋具与侧面支撑物相交未引起AHP和 BOFRP的偏移,则横向位置(Y坐标)和 BOFRP相同。

3.3.11 鞋底 bottom of shoe;BOS

鞋具的底面,用于在侧视图确定平面或角度,见图3

3.3.12 加速踏板点 accelerator pedal point;APP

在侧视图上加速踏板表面中心线距离AHP200mm的点,见图3。

3.3.13 乘员地板平面 passengers floor plane

H点测量装置鞋具鞋底与车身底板相接触所构成的平面。

3.3.14 地板参考点 floor reference point;FRP

鞋具放在受压地板覆盖物上,脚后跟与受压地板覆盖物的交点,见图4。

注:确定该点时,将鞋具和小腿装配在一起放置在距乘员中心面两侧各127mm范围内最靠前位置,直到与前面组件(如与座椅下部结构或靠背装饰物下面部分)相交,踝角保持在87°~130°范围内。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31.png

图4短排距座椅干涉和FRP位置图

3.3.15 方向盘中心 steering wheel center

前轮处于直线前进状态时,方向盘轮圈上表面与转向管柱中心线的交点。

3.3.16乘员中心面 centerline of occupant

每个指定乘坐位置R点的Y坐标平面。

注:对于单人座椅,一般情况下指座椅中心面。对于长条座椅,乘员中心面由制造厂指定。


3.4座位布置类型

3.4.1长排距座椅long- coupled seating

当前排座椅在设计位置,H点测量装置位于后排左外侧座椅上时,与前排座椅间X方向上连续的距离足够安放踝角大于130°的H点测量装置的(第一排到第二排,第二排到第三排等)连续两排座椅。

3.4.2 标准排距座椅 standard- coupled seating

当前排座椅在设计位置,H点测量装置位于后排左外侧座椅上时,与前排座椅间X方向上连续的距离足够安放踝角不大于130°的H点测量装置的(第一排到第二排,第二排到第三排等)连续两排座椅。

3.4.3 短排距座椅 short- coupled seating

当前排座椅在设计位置.,H点测量装置位于后排左外侧座椅上时,H点测量装置.的鞋具或腿模型在X方向最小极限位置时与前排座椅装饰物或座椅结构相干涉的连续炳排座椅。

注:如图4所示:乘员有效腿部空间(L51),乘员腿部间隙(L58)或最小膝部间隙(L48)至少有一个会受到短排距座椅的影响。

3.5车身设计术语

3.5.1 门槛 rockel

门框下边部分的零部件。

3.5.2 行李箱/货箱地板 uggage compartment/ cargo floor

车身内部用于放置行李或货物的区域所形成的上表面。

注1:若地板被覆盖,则指的是覆盖物的表面。

注2:若该车辆布置了可折叠、翻转、滑动等型式的座椅,且其表面可支撑行李,则认为其自身表面也是行李箱地板的一部分。

注3:若车辆布置了未被覆盖的肋板,则指的是肋板顶端。

3.5.3 C点 cowl point

在Y基准平面内,前罩板、发动机罩或外部组件上的最高点沿X向在汽车前风窗玻璃外表面上的投影点,见图5。

3.5.4 D点 deck point

在Y基准平面内,后背舱或外部组件上的最高点沿X向在汽车后风窗玻璃外表面上的投影点。见图5。

注:某些车辆的D点可能在玻璃边缘。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35.png

图5 C点和D点

3.5.5 透明区 transparent area

汽车风窗玻璃或其他透明表面的透光率(当光线与表面成直角测量时)不小于70%的区域。对于防弹车辆,其透光率不小于60%的区域。


3.5.6 腰线 belt line

侧门玻璃透明区下边缘所形成的一条连续的线,并延伸至A柱、C柱。若两相邻玻璃透明区下边缘不共线,则连接各自较低的两个边缘的端点,不考虑圆角,见图6。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39.png

图6腰线

3.6最大质量 gross vehicle mass;GWM

GB/T3730.2中定义的汽车“最大允许总质量”。

注:单位为千克(kg)

3.7 尺寸编码 dimension codes

本标准中每一个尺寸都指定一个编码,一般由字母、数字组成,并通过追加后缀来区分不同的测量位置及测量条件。

3.8 头部包络和头部位置包络

3.8.1 头部包络 head contour

乘员人群总体的头部定位模型。

注:头部包络的确定方法参见附录A。

3.8.2 头部包络最高点 top of contour

通过R点的Y平面上,头部包络的最高点,见图7。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43.png

图7 头部包络最高点

3.8.3头部位置包络 head position contour

头部包络在指定位置时,通过头部包络最高点所在X平面与Y平面截得的轮廓。



4 测量准备

4.1 测量场地

测量场地应具有水平坚硬覆盖层的支承表面。

4.2 车辆状态

4.2.1若无特殊规定,应在车辆整备质量下测量。对于部分尺寸测量时,可在搭载部分必要测量仪器及1~2名测量人员下进行。

4.2.2汽车转向车轮应以直线前进状态置于测量场地上。

4.2.3汽车轮胎气压应符合设计要求。

4.2.4若无特殊规定,汽车装有可调节或可活动零部件时,应按如下规定状态进行测量:

a)货箱栏板应处于关闭状态;

b)车门、发动机罩、行李舱盖和通风孔盖等均为关闭状态;

c)收音机天线应处于收回状态;

d)不包括汽车牌照,但包括汽车牌照板(架);

e)若方向盘可调,则应调节到制造厂规定的位置,如果制造厂没有规定,则应调节到可调节范围的中间位置。

f)车辆踏板应处于自由状态位置,对于可调节踏板,应调至制造厂指定或向前最大位置;

g)车辆座椅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调整:

1)对于高度可调的头枕,如无特殊规定,应调至最高位置;

2)若座椅水平、垂直方向可调,应调至R点位置或制造厂指定位置;

3)若腰靠可调,应调至完全收回位置;

4)若坐垫角可调,应调至制造厂指定角度;

5)若座椅靠背角可调,第一排座椅应调至22°或制造厂指定角度,第二排、第三排座椅应调至25°或制造厂指定角度;

h)其他零部件若可调也应调整至制造厂指定位置。


4.3 测量基准

4.3.1若无特殊规定,长度应在与X向平行的直线上测量;宽度应在与Y向平行的直线上测量;高度应在与Z向平行的直线上测量。

4.3.2若车辆两侧位置对称,可只测左侧或右侧。

4.3.3若无特殊规定,车辆内部尺寸应在乘员中心面上测量。当使用H点测量装置测量时,宜采用HPM II,腿长调至第95百分位的位置测量。为使测量保持一致,宜使用附录B给出的座椅H点行程路径公式。

4.3.4长排距、标准排距、短排距座椅类型的确定方法见附录C,长排距、标准排距座椅测量时H点测量装置推荐采用第95百分位,其他排距可由制造厂指定。

4.4 测量工具的精度要求

测量时可采用直接或间接测量的装置进行测量,测量工具的单位及精确度如表1所示。

表1 测量工具的单位及精确度(略)



5 尺寸编码

5.1 尺寸代号及定义

表2中的大写字母表示所测尺寸分类代号。

微信图片_20210118162847.jp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02136090495
13817948488
400-009-8768
18121072658
潘校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